我们体内自带的密码表明:人类源自一位共同的祖母

写一条评论

“我从哪里来?”一直是人类科学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20世纪70年代之前,人类来源的研究主要建立在化石考古、

生物形态和骨骼解剖学之上,推测人类来自于黑猩猩,但始终没有找到有说服力的中间过渡类型的“猿人”化石(只找到猿猴或人类的化石)。


1.分子人类学

人类全部的生物遗传信息都记录于细胞内的DNA序列之中,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生命科学的研究深入到分子水平,科学家开始通过分析DNA中的信息来寻找人类的来源,由此诞生了人类学研究的新领域——分子人类学,从DNA信息中去探索人类自己的历史,包括人类起源、人群关系、发展和迁徙等问题。

人类DNA

2.线粒体DNA

线粒体DNA的研究是分子人类学的一个重要领域,线粒体是细胞内的一种复杂的微型机器,其作用相当于细胞的“能量工厂”,它们拥有自己的基因DNA。在卵子受精时,精子中的线粒体不进入卵子,因此下一代的线粒体DNA全部来自卵子。也就是说,每个人的线粒体都来自母亲,因此线粒体DNA是研究人类母系遗传的重要材料。1

动物细胞结构

在线粒体DNA(下简称“mt-DNA”)的复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复制错误,而导致DNA突变并遗传给下一代。突变几率极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mt-DNA积累的突变会逐渐增多,后代个体之间的mt-DNA信息的差异也会越来越大。因此若两个人的mt-DNA信息差别越大,表明他们与共同祖先分离的时间越长,亲缘关系越疏;反之则越近。

因此,通过比较现在不同人群之间mt-DNA信息的差异,我们就可以推算他们的亲缘关系;再根据DNA的突变速率,就能估算出这不同人群的共同祖先的生活年代。1

DNA信息的差异

 

3. 线粒体夏娃

1987年,美国加州大学威尔逊教授(Wilson),在权威期刊《自然》上发表文章,称他的研究团队采集全世界各个种族女性的 mt-DNA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不同人种的mt-DNA是高度一致的,差异很小。从DNA数据来看,现代世界各种族居民的mt-DNA最终都是从一个共同的女性祖先遗传下来的。并将这个根据mt-DNA信息推算出来的“共同祖母”称为“线粒体夏娃”(Mitochondrial Eve)。2

虽然单从mt-DNA的数据不能否定“线粒体夏娃”生存的时代还有其他女性祖先的可能性,但这个发现非常明显地与创世记的记载是一致的。换句话说,如果人类有好几个不同的祖先,在各地演化出来,就应该有好几种不同的线粒体DNA;即如果DNA数据表明有多个线粒体“祖母”,这就会对创世记的记载造成严峻的挑战。而现在全人类的mt-DNA都源自一个共同祖母的事实就与创世记的记载一致,但与进化论者的期望相反。 

mt-DNA

 

4.“夏娃”生活在什么时候?

进化论者早就意识到线粒体夏娃的发现印证了创世记的记载,因此他们称他们所发现的“线粒体夏娃”比创世记的夏娃要早很多,并不是创世记的夏娃。但他们是如何计算“线粒体夏娃”的生存年代呢?

进化论者是基于“人从猩猩进化而来”的假说来计算的,他们假想人类和猩猩在“y”年前有共同祖先,而猩猩mt-DNA和人类mt-DNA序列之间的差异数量为“d1”,那么每年的突变速率就是“d1/y”。用现今人类之间mt-DNA的最大差异数量“d2”除以此突变速率(d1/y)就推算出线粒体夏娃的生存年代是距今15-25万年前。3

然而基于进化的假想算出的突变速率是大错特错的,根据一篇近期 mt-DNA研究的综述文章,现在观察到人类mt-DNA的突变速率要比进化论者所假想的要快得多,表明线粒体夏娃是“生活在大约6500年前”。3,4 科学“研究新闻”的评论说“使用新的分子钟方法,就会估算出线粒体夏娃生活在6000年前。”文章中提到了帕森斯团队的研究:“进化论期待突变速率是每600代发生一个突变......当他们发现了10个碱基对的替换时,他们被“惊呆了”,因为这表明实际突变速率是每40代发生一个突变。”5

在面对这些现今可重复试验和观察的mt-DNA突变速率时,进化论者特别渴望摆脱这个困境,并且能继续讲“线粒体夏娃”是生活在远古时代的故事,但在事实证据面前这无疑是困难重重的。

mt-DNA突变速率

  

5. 结论

我们身体内的DNA信息表明了一个科学事实:全人类都是一位女性的后代,她大约生活在距今约6000-6500年之前。人类来源的数据就记录在我们的身体之中,并印证了创世记所记载的历史。

亚当

 


参考文献和注释

1. 百度百科:线粒体夏娃。

2. R.L. Cann,M. Stoneking, A.C. Wilson.“Mitochondrial DNA and human evolution”Nature 325:31-36 (1987).

3. Carl Wieland. A shrinking date for eve. creation.com/a-shrinking-date-for-eve.

4. Gibbons, A. ‘Calibrating the Mitochondrial Clock’. Science 279(5347):28–29, January 2, 1998. 

5. Parsons, T.J. et al ‘A high observed substitution rate in the human mitochondrial DNA control region’, Nature Genetics Vol. 15: 363–368, 1997.

6. 封面:维基百科

7. 插图:百度百科

正在加载评论... 之后将刷新评论 00:00.

成为第一个发表评论的人。

发表评论...
字符限制。
或作为访客发布

Please publish modules in offcanvas pos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