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创世周:一个可能的场景

写一条评论

第二章:创世周:一个可能的场景

       探究创世周的一些主要事件

       尽管星光传播的时间问题从原理上得到解决,但把这些想法应用到创世周的具体事件上仍是很重要的。以下部分是我对创世周事件如何发生的假想。值得注意的是下面所描述的细节都是实验性的,随着对该领域的更多认识,这些都可能需要相当多的修订(举个例子,有可能完全不涉及下文描述的内容,神可能直接以一个白洞开始。)而最基本的白洞宇宙学的有效性(可以回答用星光的问题反对新近创造论的说辞)并不是全部建立在下文中我设想的每一个细节之上。

       关于这些细节背后的理论依据,请查看附录B和附录C。我将会集中讨论神是如何使用他所发明的物理法则的一种可能性,但要注意的是,在创世过程的很多地方,神能够也已经逾越了这些物理法则(本章中斜体的经文是我本人的翻译)。

 


第一日(创世记1:1-5)

      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神创造了一个巨大的三维空间,并在其中放置了一个液态水球,即“深渊”。水球的直径超过2光年,足以容纳宇宙的全部物质(参看附录C)。就宇宙之后的尺度而言,2光年确实是小的出奇,但对于我们人类而言,2光年仍然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尺度(大约12兆英里/20兆千米),比我们太阳系的直径还要大1000倍。设想一下漂浮在渊面上,向下凝视那难以想象的深度!那就是为什么我认为神会称之为“渊”的原因。

       由于物质极其紧密,水球又位于一个黑洞深处,其视界范围超过5亿光年之遥。此时的地球不过是深渊中心的某一区域的水体,尚未成形,混沌空无一物。深渊不断地缓慢旋转,在其表面并没有可见之光。图表6给我们展示了神在创造这个深渊那一刻的情况。由于这个球状视界离深渊非常遥远,图表中的距离是不成比例的。

       由于全宇宙巨量的物质都集中在这个体积(相对)较小的球中,所以深渊中的引力是非常强大的,超过一百万兆G。引力把深渊朝中心快速挤压,导致其温度和密度变得非常高。热量使水分子、原子甚至是原子核分解成基本粒子。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热核聚变反应开始了,质量较轻的原子核聚变成较重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出巨大能量。结果,有强光发出,照亮了内部,光冲至渊面,将黑暗驱散至渊面之外。

 

       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

       在我重新建构的创造事件中,下面这段是最具推测性的。随着收缩不断继续,引力也随之增强,以至于光再无法抵达深渊表面,诗篇104:2,“[神]披上亮光,如披外袍”,从语境来看,像是指创世第一天。在我看来,这句话说的是神的灵“运行”[或者“徘徊”]在水面(创世记1:2)的时候,变成一个光源,同样祂将来会再次成为一个光源(启示录21:23、22:5)。这也给了深渊一个光亮面和黑暗面,也就是把光暗分开,正如经文上记载:“在水面的周围划出界限,直到光明,黑暗的交界”(约伯记26:10)。

 

       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

       随着收缩持续,深渊的自转也不断加快,就像一个溜冰者双臂互抱旋转加速一样。我们可以想象在渊面有这样一个参考点随自转达到黑暗面,然后再到达远处的光亮面,把晚上和早晨区分出来。粗略的计算表明,从宇宙起始到目前这一刻为止的事件必须发生于很短的时间内,远少于一年。要精确计算这段时间已经超出现代相对论的范畴了,但我猜疑如果有一个现代时钟被放置在渊面(如果这个时钟还能工作的话),它会记录到从创世那一刻开始到第一日结束大概过去了24小时。

 


 第二日(创世记1:6-8)

       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 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

       神直接介入,将空间展开(请参阅附录C的细节描述),物质球便快速膨胀,因而将黑洞转变为白洞。在深渊中,也勾勒出一大片空间,叫“空气”(KJV中叫“苍穹”),在这里,物质在膨胀过程可以拉分汇集成形,但神要求空气“以下的水”和“以上的水”保持一个整体(参看图表7)。

       正常的物理过程让温度以物质的膨胀速度下降。由于空间扩展的相对性结果,热能的波长也被不断拉长。最终这些被拉伸的波变成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查看附录C)。

       空气内部的物质持续膨胀,直到表面温度达到普通(目前的)温度为止,于是变成大气层下方的液态水。神将渊面之下多种质量较重的原子(产生自之前提到的聚合反应)聚集起来形成矿物,立“大地根基”(约伯记38:4),比如地核和地幔。而地表的引力水平也回落到正常(目前)值。在天空之外,物质被不断拆分开来,而在创世第一日核反应过程产生的氢原子、氦原子和其他原子不规则地汇集到一起。空气之上的水紧紧包着空气。

 

       神称空气为天。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天。

       这里说的“天”是指星际空间。由于太阳还没有被创造出来,所以在旋转的水下面,神的灵还是光源,因而光亮面和黑暗面还存在。膨胀从第二天开始就发生,直到第四天的结束。

 


 第三日(创世记1:9-13)

       神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事就这样成了。

由于空间快速扩张,辐射也大幅衰减。结果热量形成了地壳,并使之漂浮在地幔之上,这样也使地壳上升到水面之上,让水汇集到洋盆。我假设在地球内部炽热岩石的温度迅速下降,这也是空间不断膨胀的结果(参看附录C),会使岩石固化。

 

       神说:“地要发生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

       神在新造的土地上创造植物。空间的不断膨胀把在空间上的水推至视界,并越过视界。这造成视界内部的物质总量开始下降,同时这也让视界范围开始朝地球快速收缩(请大家记得那个胖男人节食的例子)。此刻还没有出现恒星,空间快速膨胀后只留下氢原子,氦原子和其他原子团。

 


宇宙开放之日(创世记1:14-19)

       神说:“天上要有光体……普照大地”,事就这样成了。

       视界范围在第四天的早晨退缩到地球。按地球标的时间准过去的这一天,等于遥远宇宙的物理过程经历了数十亿年之久。特别是引力有足够的时间使遥远的氢原子和氦原子团变得更加紧密。

 

       于是神造了两个大光…….又造众星。

      于是神把这些光摆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

       第四天的早晨,神将原子团集合汇聚成恒星,恒星内部就促发热核聚变反应。这些新造的恒星汇合成星系和星系团。在地球正经过第四日时,遥远的恒星已经过了数十亿年,它们发出的光线也在这数十亿年的时间内到达了地球。当光线在飞向地球的过程中,空间继续膨胀,相对论效应把光波不断拉长,使波长光谱线向红端移动(参看附录C)。距离地球越远的恒星,其红移现象就越发明显,这是因为这些光波被拉伸得最长。这种渐进的红移现象也正是我们观测到的现象。

 


 完整的宇宙(创世记1:31)

       神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六天。

       在第六日的晚上之前,神把膨胀停下来(查看附录B)。因此,当亚当和夏娃第一次仰望新造的夜空时,他们看到了银河,仙女座星系,还有夜空中其他的壮丽美景,它们都述说着神的荣耀。

 


《星光与时间》的其他目录内容:

 

前言       点击阅读      点击下载

第一章:解答“无法解决的难题”     点击阅读      点击下载

第二章:创世周:一个可能的场景     点击阅读      点击下载

附录A:对先前相关创造理论的说明       点击阅读      点击下载

附录B:基于圣经的创造宇宙学      点击阅读      点击下载

附录C:关于年轻地球相对论宇宙学的进展       点击阅读     点击下载

《星光与时间》的七年历程            点击阅读      点击下载

 

注意:附录A、B、C内容较多,将以PDF在线阅读形式呈现,会有缓冲慢的情况,建议下载后阅读。

正在加载评论... 之后将刷新评论 00:00.

成为第一个发表评论的人。

发表评论...
字符限制。
或作为访客发布

Please publish modules in offcanvas pos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