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8 6月 2024 03:32

以创造论为基础来保护小熊猫

本文摘自《创造》杂志中文版第43卷第1期

小熊猫(Ailurus fulgens)有一条毛茸茸的、有独特红白相间条纹的尾巴。

它们生活在中亚的部分地区,其身体特征让做分类的学者颇感头疼:有些科学家认为小熊猫与大熊猫一样都属于熊类;另一些科学家认为它们属于一种浣熊;还有一些人把小熊猫单独归为一类。1

Juhani Viitanen © 123RF.com | Vassiliy Kochetkov © 123RF.com | Anna Moskvina © 123RF.com | Patryk Kośmider © 123RF.comred-panda-duo
中国小熊猫(左)和喜马拉雅小熊猫(右),研究人员现在根据生理和遗传特征将它们分类为不同的“物种”。

 

欢迎扫码关注公众号!
欢迎扫码关注公众号!

物种和创造类

基于新的遗传学证据,一些研究人员声称中国小熊猫和喜马拉雅小熊猫是两个独立的生物“物种”。2“物种”的概念是指一群能够互相交配繁殖的、不与其他群体杂交的生物群体。3进化论者说,在大约25 万年前,据称是因雅鲁藏布江将这两种小熊猫分开之后,这两个物种就出现了。

然而,即使经过长时间的隔离(按照进化想象的“年代”来说),还有高达 10% 的动物“物种”和25% 的植物“物种”可以与其他“物种”进行交配和繁殖下一代。4这个事实推翻了长期以来进化论对于物种是如何形成的解释。如果两个物种可以杂交,它们能算是不同的“物种”吗? 5这就证明了创造论者在达尔文之前和之后提出的观点是对的:被创造的“类”的范围比“物种”的范围要广泛得多。6


因进化的思维而导致

濒临灭绝的“物种”非法狩猎已经让喜马拉雅小熊猫濒临灭绝,(因为仅存的数量太少,所以)它们只能近亲繁殖了。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建议让喜马拉雅小熊猫与中国小熊猫进行基因隔离(即不要互相交配),以将喜马拉雅小熊猫作为一个独特的物种进行保存。这个建议隐藏的含义就是承认这两个“物种”是可能进行杂交的。这两个“物种”这么相似,创造论者也认为它们很可能可以杂交繁殖,这表明它们是同一个创造类的成员。像许多其他生物一样,它们有一对与它们同类的祖先从方舟下来,繁衍并分散到各地,它们只是在最近才分化成不同群体的。

Juhani Viitanen © 123RF.com | Vassiliy Kochetkov © 123RF.com | Anna Moskvina © 123RF.com | Patryk Kośmider © 123RF.com

但是像这种以进化论为基础的隔离方法,能有效保存物种吗?隔离是对近亲繁殖的物种最不利的做法。近亲繁殖所产生的动物后代的遗传多样性较低,这意味着它们从父母双方那里继承到相同的有害突变的几率更大。7这种基于进化论的动物保护理念很可能反而会促使喜马拉雅小熊猫的灭绝。那创造科学有解决的办法吗?

有,通过让这两个来自同一创造类的成员杂交繁殖就可以了。来自中国小熊猫基因(“基因流”)的加入可以增强喜马拉雅小熊猫的基因库,挽救其免于灭绝。这种方法还能通过在杂交后代的种群中保存不同的基因变异体,来保护喜马拉雅小熊猫的遗传多样性。

尽管相信进化论的动物保护人士还保留他们的看法,但实际上,他们可能最终还是会让这两个“物种”进行杂交,来拯救喜马拉雅小熊猫免于灭绝,但这只是到最后才会用的手段。2 , 8 相比之下,让不同的小熊猫“物种”杂交,来保持其遗传多样性的方法直接应用了创造科学的知识,也是来源于圣经的世界观。  

  

【扩展阅读】

● 设计奇妙、适应高温的“沙漠三剑客”

● 猫头鹰:夜空中的猎手

● 雄伟的大猩猩

● 奇妙的投弹甲虫

● 不可思议的蝙蝠世界

● 海鳃——“极限”活化石宣扬“各从其类”

● 列文虎克——发现细菌的人反驳自然发生说

● 最大的恐龙蛋——它们到底有多大?

● 并不久远的物种起源:新的DNA研究成果挑战进化

● 生物书没有告诉你一个有关始祖鸟的重大秘密!

 关于羽毛的异想天开——所谓的“原始羽毛”在仔细研究之下原形毕露

  


参考文献和注释

1. Catchpoole, D., The bamboozling panda, Creation 23(2):28–32, 2001; creation.com/panda.

2. Hu, Y. et al., Genomic evidence for two phylogenetic species and long-term population bottlenecks in red pandas, Sci. Adv. 6(9):eaax5751, 2020.

3. de Queiroz, K., Ernst Mayr and the modern concept of specie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2 (Suppl 1) 1:6600–7, 2005. 

4. Mallet, J., Hybridization as an invasion of the genome, Trends in Ecology &Evolution 20(5):229–37, 2005.

5. Batten, D., Ligers and wholphins? What next? Creation 22(3):28–33, 2000; creation.com/liger.

6. Wieland, C., Variation, information, and the created kind, J. Creation 5(1):42–47, 1991; creation.com/kind.

7. Cosner, L., ‘Parade of Mutants’, Creation 32(3):28–32, 2010; creation.com/pedigree.

8. Allendorf, F.W. et al., The problems with hybrids: setting conservation guidelines,Trends Ecol Evol. 16(11):613–622, 2001.

 

本文原英文链接见:https://creation.com/red-panda-conservation.

 
阅读 37 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