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羽毛”的恐龙:终究没有羽毛!

写一条评论

作者:乔纳森▪萨尔法提 ()      

Wikipedia.org/Llez

中华龙鸟标本

陈列于德国国家自然博物馆(Staatliches Museum für Naturkunde)的中华龙鸟GMV 2124标本,出土于中国辽宁省。

请留意这个经典的“恐龙死亡姿势”——头向后倒,尾巴拉伸,后肢向后翘——这被称为角弓反张,是由窒息引起的肌肉痉挛的表现。

自从达尔文以来,进化论者一直面对一个巨大难题:在化石记录中找不到他们的理论所要求和预言的无数“缺失环节”。对此,进化论者能拿出来的屈指可数的例子争论颇多。不仅如此,缺失的不仅仅是“环节”,而是整段的进化链条

进化论者时常提出一些轰动一时的过渡系列。近来一个最有名的说法认为鸟类是从兽脚类恐龙进化而来的,兽脚类恐龙一般认为是包括暴龙迅猛龙在内的食肉龙群。然而,哪怕是一些进化论的古鸟类学家也严厉批评这个理论提得武断,其中包括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名誉教授艾伦▪费都家(Alan Feduccia)。他们认为著名的1999–2000年古盗龙骗局,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个教条造成的。

另一个大问题在于鸟肺的构造与恐龙的大相径庭。被断定为第一只鸟的始祖鸟(Archaeopteryx),具有鸟类的通流型肺脏,而被断定为长羽毛的中华龙鸟(Sinosauropteryx)则清晰地显露出爬虫类的风箱型肺脏。根据进化论者自己的定年法测定,中华龙鸟比始祖鸟要 年轻,这与进化论者的预期背道而驰。正如艾伦▪费都家教授喜欢用的嘲弄:“你不能比你爷爷还老。”虽然进化论者宣称“在新的种系形成之后,某个特征可能会 在旧种系中延续下去”,他们的这些证据却撰写了一个从完全到不完全鸟肺的过程。这么一来,鸟肺到底是什么时候进化出来的呢?关键在于进化论据称是以化石的 先后顺序为支撑,可这一次明显不是这样。

 

“有羽毛”的恐龙?

进化论者最常用来支持鸟类和恐龙之间存在“缺失环节”的例子就是有羽毛的恐龙。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1996年发现的微型中华龙鸟。在目前得到的标本中,它们最重的才0.55公斤(1.2 磅),连尾巴只有1.07米长(3.5英尺,中华龙鸟的尾巴与身体的长度比值是兽脚类恐龙中最大的)。

国际创造事工(CMI) 很早以前就指出 ,圣经创造论者根本没说恐龙一定是没有羽毛的。.话虽如此,我们也要指出讫今为止提出的例子远远不能令人信服。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羽毛”不过是毛糙的胶原纤维结构。1,2

尽管如此,“羽毛”学说也有其捍卫者,例如中国科学院的张福成教授和他的同事们,宣称要驳倒近来提出的“丝状体是部分腐烂的真皮胶原纤维”的说法。3

Wikipedia.org

恐龙死亡姿势

这只似鸵龙也呈‘恐龙死亡姿势’。

为了支持他们所主张的反驳意见,张教授及其同事宣称在中华龙鸟的标本中发现了能产生颜色的细胞器,分别称为“真黑素体”和“褐黑素体”。它们会在羽毛中产生深黑色的真黑素和棕红色的褐黑素(参见网文Colorful Creature Coats)。他们甚至辩称他们能借此证明尾巴上有条纹。可是南非夸祖鲁大学的蒂冈索拉(Theagarten Lingham-Soliar)教授(参考文献1 和2 的作者之一)批评这一论点说:“这是扫瞄式电子显微镜的图像在复制小图形文件时所产生的视觉假像。”4>他在最近发表的文章中,进一步提出了反对这个论点的证据,也于无意中发现了支持创世记的洪水的强力证据。5

 

动物腐烂

上所述,中华龙鸟有一个爬虫类动物的肺脏。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呢?因为这种生物不同于大多数恐龙化石,后者只剩下矿化后的骨头,中华鸟龙却保存完好,使人能分析它某些内脏的形状。这些细节之所以得到保留,表明动物的尸体在器官腐烂或被食腐动物吃掉之前就被迅速掩埋。(自发现中华龙鸟以来,恐龙血细胞血管胶原骨钙素也相继被发现,这些都无法保存几千万年的时间)。这些内脏的存留特别把食肉脊椎动物或食腐动物排除在外,因为它们“通常先吃内脏”。

因此,蒂冈索拉教授想要找出中华龙鸟如此完好存留的原因。他留意到颈项和尾巴都向后仰伸的典型‘恐龙死亡姿势’(这篇文章里的所有化石图片都展示了这个姿势)。在过去几年,科学家认识到这个姿势其实就是角弓反张,乃是中央神经系统故障(尤其是缺氧)引起的严重肌肉痉挛导致的。6 所以这是垂死挣扎,我们认为符合被大洪水溺毙或活埋的情况

既然没人看过中华龙鸟死亡并石化的过程,唯一的研究方法莫过于观察现代动物死后的情景(对于腐化和石化的研究叫做埋葬学)。蒂冈索拉教授分析了“自然”条件下死亡的两只动物,一只是类似于猫、但很可能属于獴科的麝猫(小斑璞,学名Genetta genetta);另外一只是在非洲致命性仅次于黑曼巴蛇的莫桑比克黑颈眼镜蛇(Naja mossambica)。

先看麝猫,撇开血腥的细节,在一天之内,内部分解和膨胀已经迫使液体经从各腔隙流出,然后蛆虫来饱餐。但值得注意的是,直到第四天蛆虫才来到胃肠部分。这之后,尸体迅速腐烂。仅仅又过了一天,基本上所有的软组织都不见了,蛆虫离开尸体去化蛹。作者引用相信创造的分类学创始人林柰:

Wikimedia/H. Raab

始祖鸟化石

位于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始祖鸟(Archaeopteryx lithographica)。图中的化石是原物,而不是拓片。显示出明显的角弓反张。

“林奈(Linnaeus)于1767年曾说,三只苍蝇分解一匹死马的速度可以不亚于一头狮子。”

再看眼镜蛇,分解过程长了些。刚开始也主要是蛆虫,但还有蚂蚁分解它的尸体,内脏也是较迟才被分解。而且,昆虫喜欢鳞片下面蛋白质丰富的结缔组织,这也使得鳞片和身体迅速分离。作者写道:

“通过这个现象我们可以猜测为什么像中华龙鸟、秀颌鸟侏罗猎龙等非鸟类的小恐龙,其鳞片极少被保存下来的原因——鳞片的缺失常常被人们用来说明这些动物原来是有羽毛的。”

但无论是麝猫还是眼镜蛇的尸体都没有展示出角弓反张的姿势,这就排除了早先有人提出的“恐龙死亡姿势是由于死后的变化引起的”这一观点。

 

中华龙鸟之死的意义

正如前面所指出的,恐龙的死亡姿势表明其是由窒息而死。这个标本和死去的麝猫一样,展现分解液流出的情况。保存下来的内脏(包括一对蛋)表明,即使有食腐动 物破坏,也不过是昆虫,然后尸体“在死后最多几天的时间里”被迅速掩埋。作者把死因归咎于火山的有毒气体,其后被火山灰或泥石流掩埋。

实际上如果考虑到恐龙死亡姿势的普遍性(始祖鸟也有相同的死亡姿势),这些证据指向创世记的洪水。大洪水导致火山活动的大幅增加,快速掩埋也和洪水一致。那么昆虫的分解又作何解释呢?事实上,电脑模拟已经表明,洪水的上涨不是持续性的,而是波动性的,因此会出现土地露出几天的情况。7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找到恐龙的脚印和蛋(见网文《巨人的脚步》(In the footsteps of giants)。这样一来,昆虫就有时间在尸体上繁殖,却没有时间在其被完全掩埋之前吃掉内脏。

 

脊突而非羽毛

回到文章标题,恐龙死亡姿势让我们能看到所谓的羽毛丝状体究竟是何物。垂死的挣扎使得动物背部的厚皮发生弯曲。只有在这些丝状体隶属于某单一结构而非各自分离的羽毛时,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压力和张力作用于明显的单一结构,即竖立于中华龙鸟颈部、背部和尾部的脊突……而非各自独立的原始羽毛,这种说法更合理。”

“结果包含了关于中华龙鸟最具争议的议题,基于对软组织的分析和动画模拟,本研究强烈提示,动物背部保存良好的外层皮肤组织代表一个背部脊突,而非原始羽毛……”

这也支持他们早先的论述:

“以上描述表明:丝状结构是内部支撑纤维,和它外面的真皮组织共同组成了一个复合结构,即外部脊突或壳皱(对比耶稣蜥蜴、双脊冠蜥、褶皱蜥蜴、伞蜥),这就从整体上推翻了独立丝状体,即中华龙鸟有原始羽毛的说法。”

进一步的论据:“尾巴末端有独特的、边缘光滑的铲形结构”,这个末端“几乎没有连接原始羽毛的表面空间。”因为这个物种似乎生活在湖边,而根据进化论的重构,“在尾巴上和/或身体上有类似脊突的结构会有助于游泳”,所以当他们发现这种结构没被考虑到时,表示十分惊讶。

 

结论

尽管圣经的创造模式并未排除长羽毛的恐龙一说,但有羽论看起来越来越让人怀疑。在中华龙鸟等最著名的羽毛恐龙例子中,证据也指明细丝状体并不是各自分离的羽毛,而是支撑合一结构(比如脊突)的纤维。而且,死亡姿势表明是窒息而死。基于对动物尸体在自然环境中正常腐烂过程的仔细分析,尸体必定是最多在几天内就被彻底掩埋的。

 

更新:另一关于“恐龙死亡姿势”的理论也和大洪水相合:浸入水中后,刚刚被杀的鸡都同时呈现相同的后仰姿势(见网文《水和临死挣扎》(Water and death throes)。它们脊柱上有强劲的弹性韧带,韧带本来已经拉紧。水中的浮力使得韧带克服重力并把脖子和尾巴向后拉。随着肌肉的腐烂,韧带的阻力更小,所以弯曲更加大。

对于有着细长脖子和细长尾巴的恐龙来说,这种效果更为强烈。它们需要极为强劲的弹性韧带来节省能量,而长度也会增加弹力的杠杆效应。

一份更为详细的研究报告的作者8,瑞士沉积学家阿奇母·雷多富(Achim Reidorf) 和德国古生物学家迈克尔·伍德克(Michael Wuttke),解释道:

强 劲的弹性韧带对于所有长脖子长尾巴的恐龙都至关重要。在陆地生活模式中,预存的韧带有助于节省能量。当它们死后浸入水中,储存在脊柱旁弹性韧带中的能量足 以使脊柱后仰,随着越来越多的肌肉和其它软组织腐烂,弯曲度逐渐增加。最值得注意的是,在秀颌龙的标本中,重新形成脊柱弯曲的每一步也都能够得到证明。因 此,生物力学表明,尸体的怪异姿势是死后在水中形成的,而非垂死挣扎所致。9,10

当然,创世记的洪水会为动物完全浸没水中提供了极佳的条件。

 

【扩展阅读】

● 恐龙化石并不古老

● 恐龙的来“龙”去脉(内附精彩讲座视频)

● 关于羽毛的异想天开——所谓的“原始羽毛”在仔细研究之下原形毕露

● 鸟类进化论的破灭

● 真正的侏罗纪公园——进化论的时间框架解释不了化石中的鲜活成分

● 挪亚的方舟上有没有恐龙?

● 约伯记中的“巨兽”或为恐龙?

 


参考文献

  1. Feduccia, A., Lingham-Soliar, T., and Hinchliffe, J.R., Do Feathered Dinosaurs Exist?: Testing the Hypothesis on Neontological and Paleontological Evidence, J. Morphology 266:125–166, 2005 | DOI: 10.1002/jmor.10382; Published Online: 10 October 2005. 

  2. Lingham-Soliar, T., Alan Feduccia, A. and Wang, X., A new Chinese specimen indicates that ‘protofeathers’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theropod dinosaur Sinosauropteryx are degraded collagen fibres, Proc. Royal Soc. B | doi:10.1098/rspb.2007.0352, Published online 23 May 2007. 

  3. Zhang F. et al., Fossilized melanosomes and the colour of Cretaceous dinosaurs and birds, Nature 463:1075–1078, 2010 | doi:10.1038/nature08740. 

  4. Lingham-Soliar T., The evolution of the feather: Sinosauropteryx, a colourful tail, J. Ornithol 152(3):567–577, 2011 | doi:10.1007/s10336-010-0620-y. 

  5. Lingham-Soliar T., The evolution of the feather: Sinosauropteryx, life, death, and preservation of an alleged feathered dinosaur, J. Ornithol. 153(3):699–711, 2012 | DOI 10.1007/s10336-011-0787-x. 

  6. Marshall Faux, C. and Padian, K., The opisthotonic posture of vertebrate skeletons: post-mortem contraction or death throes? Paleobiology 33(2):201–226, 2007. 

  7. Barnette, D.W. and Baumgardner, J.R., Patterns of ocean circulation over the continents during Noah’s Flood; in: Walsh, R.E. (Ed.), Proc. Third Int. Conf. Creationism, Technical Symposium Sessions, Creation Science Fellowship, Pittsburgh, Pennsylvania, pp. 77–86, 1994. 

  8. Reisdorf, A.G. and Wuttke, M., Re-evaluating Moodie’s opisthotonic-posture hypothesis in fossil vertebrates Part I: Reptiles—the taphonomy of the bipedal dinosaurs Compsognathus longipes and Juravenator starki from the Solnhofen Archipelago (Jurassic, Germany), Palaeobiodiversity and Palaeoenvironments 92:119–168, 2012 | DOI 10.1007/s12549-011-0068-y. 

  9. Reisdorf and Wuttke, cited in Why Do Dinosaur Skeletons Look So Weird? ScienceDaily, 16 February 2012. 

  10. See also Wile, J., Arched Necks In Dinosaur Fossils: Is Water to Blame? blog.drwile.com/?p=7118, 28 February 2012. 

Feduccia, A., Lingham-Soliar, T., and Hinchliffe, J.R., Do Feathered Dinosaurs Exist?: Testing the Hypothesis on Neontological and Paleontological Evidence, J. Morphology 266:125–166, 2005 | DOI: 10.1002/jmor.10382;

Lingham-Soliar, T., Alan Feduccia, A. and Wang, X., A new Chinese specimen indicates that ‘protofeathers’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theropod dinosaur Sinosauropteryx are degraded collagen fibres, Proc. Royal Soc. B | doi:10.1098/rspb.2007.0352, Published online 23 May 2007. 

Zhang F. et al., Fossilized melanosomes and the colour of Cretaceous dinosaurs and birds, Nature 463:1075–1078, 2010 | doi:10.1038/nature08740. 

Lingham-Soliar T., The evolution of the feather: Sinosauropteryx, a colourful tail, J. Ornithol 152(3):567–577, 2011 | doi:10.1007/s10336-010-0620-y. 

Lingham-Soliar T., The evolution of the feather: Sinosauropteryx, life, death, and preservation of an alleged feathered dinosaur, J. Ornithol. 153(3):699–711, 2012 | DOI 10.1007/s10336-011-0787-x. 

Marshall Faux, C. and Padian, K., The opisthotonic posture of vertebrate skeletons: post-mortem contraction or death throes? Paleobiology 33(2):201–226, 2007. 

Barnette, D.W. and Baumgardner, J.R., Patterns of ocean circulation over the continents during Noah’s Flood; in: Walsh, R.E. (Ed.), Proc. Third Int. Conf. Creationism, Technical Symposium Sessions, Creation Science Fellowship, Pittsburgh, Pennsylvania, pp. 77–86, 1994. 

Reisdorf, A.G. and Wuttke, M., Re-evaluating Moodie’s opisthotonic-posture hypothesis in fossil vertebrates Part I: Reptiles—the taphonomy of the bipedal dinosaurs Compsognathus longipes and Juravenator starki from the Solnhofen Archipelago (Jurassic, Germany), Palaeobiodiversity and Palaeoenvironments 92:119–168, 2012 | DOI 10.1007/s12549-011-0068-y. 

Reisdorf and Wuttke, cited in Why Do Dinosaur Skeletons Look So Weird? ScienceDaily, 16 February 2012.

See also Wile, J., Arched Necks In Dinosaur Fossils: Is Water to Blame? blog.drwile.com/?p=7118, 28 February 2012.

 

转自国际创造事工

正在加载评论... 之后将刷新评论 00:00.

成为第一个发表评论的人。

发表评论...
字符限制。
或作为访客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