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创造》杂志中文版第41卷第1期
原文章名:Is the big bang really scientific?
根据大多数推崇进化论的课本所述,宇宙大概在140 亿年前诞生。
据说,宇宙始于一个奇点, 组成太空中无数星系的物质和能量都全部被压缩在这个炽热得无法想象的奇点。大爆炸之后,这个奇点开始膨胀、降温,夸克和电子这类组成原子的构件开始出现。之后宇宙的温度进一步下降,夸克结合成质子和中子。“轻元素”随之生成,包括氢(包括少量“重氢”或者氘)、氦和锂。整个过程都发生在宇宙诞生之初的三分钟。
这些元素都只是原子核,并非原子。据说还需要大概379,000 年的冷却期,让原子核与电子结合形成原子。宇宙大爆炸论者称这些氢气和氦气就是组成第一批恒星的原材料。(氢、氦和锂都是已知的“轻元素”,因为它们的质量很小。相信进化论的宇宙学家认为较重的元素(被称为“金属”)在恒星内部生成。)
当然,相信圣经的创造论者理应拒绝大爆炸理论,因为它跟圣经记载的创造顺序不符。大爆炸理论认为,恒星先出现,然后才有地球。然而,圣经创世记的记载是先有地球,然后众星才被造。
支持大爆炸理论的证据主要有三个:背景余热、“轻元素”的丰度和宇宙的膨胀。
背景余热
目前,太空看起来被笼罩在一种低水平的背景余热当中,据说这就是原始大爆炸的“余晖”,或者叫做大爆炸理论的铁证。这就是所谓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R)。1 这种辐射经过大量精确的测量,据说其温度跟大爆炸理论所预期的很吻合。
但是,创造论科学家指出,其实这种背景余热对大爆炸理论来说是一个严重问题。这是因为辐射的温度几乎在整个宇宙都很一致,跟一场大爆炸造成的影响相距甚远。一场常规“爆炸”留下的热量常常会分布不均,并不会造成目前观察到的极其平均的状态。
当然,进化论者也完全意识到这个难题,他们称之为“视界问题”,当中某一些人宣称找到了一个解释方法。据说,在最初“大爆炸”后一段很短的时间内,宇宙膨胀的速度大幅增加——事实上比光速还要快很多——使背景余热(在空间中)均匀散布开来。这种快速膨胀现象被称为“暴涨”。
然而,来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科学部, 拥有阿尔伯特· 爱因斯坦教授职衔的保罗· 斯坦哈特(Paul Steinhardt)表示:“暴涨是非常灵活的……它能够进行调整, 可以推出任何结果……任何结论。” 因此,他说“不可能找到任何证据去支持或者反驳暴涨”。2 创造论科学家也同意保罗的观点,认为暴涨只不过一个故事,它把揭露大爆炸理论错误之处的证据给解释掉。
轻元素的丰度
据说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如凶手枪口的白 烟一样是确凿无疑的证据。 |
据说,我们在宇宙中实际找到的轻元素的量都被大爆炸理论精确预测到。氢是预期中最普遍的元素,紧随其后的元素是氦、氘和锂——这些都是已经被观测到的。特别是氦元素的量(25%),据说是符合基于大爆炸理论的计算值。但是,历史表明,这种说法的争议甚多。正如伯比奇(Burbidge) 教授和霍伊尔(Hoyle)教授所指出的:
“事情发展至今,有人开始主张把氦元素,包括微波背景辐射一起纳入作为支持大爆炸理论的主要证据……但是,只有在无法找到别的途径去解释氦元素的丰度和微波背景辐射时,这种观点才算有力。”3
他们之后表示这种氦元素是来自恒星(核聚变)氢元素的燃烧(并不是来自大爆炸),恒星释放的热量被星际尘埃吸收后产生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按照伯比奇教授的观点,被观测到的氦元素的丰度和目前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水平其实都不是大爆炸理论的预测值。科学家已经测量出氦元素的丰度,大爆炸理论就跟着被修正,这样才能让它得出“正确的结论”。提到(大爆炸理论中的数值)那些可以“预测宇宙中氦 元素的量”的参数时,伯比奇教授写道:
“为了得出正确的结果,参数都是被人为选择的……这就是为什么在解释微波背景辐射或者宇宙氦元素的值接近0.25 时( 比如25%),大爆炸理论无法被辩驳的原因……如果你真的相信宇宙大爆炸,你要选择参数使观测数据与理论相符,但是这个观点并不是来自基本的理论”(着重标记为原作者所加)。4
相信进化论的宇宙学家有时候表示大爆炸理论可以使用卫星测量收集到的信息(数据)来预测轻元素的量。5 但是,这种做法也行不通,因为他们的理论是依赖“暗物质”,一种无法被观察到的物质。4,6 (很多创造论者和一些世俗宇宙学家也不相信存在这种用来解释星系是如何通过自然过程形成的“暗物质”。)7
宇宙的膨胀
科学家认为空间的膨胀导致光波被拉伸,使光线变红。8 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红移”,当我们观察河外星系时,就会看到这种现象。而且,一般来说,星系离我们越遥远,红移现象就越明显。9 红移通常被理解为宇宙膨胀的迹象,越遥远的星系,飞离我们的速度就越快。因此人们认为,若让时光倒流,我们会看到宇宙会越缩越小,直至到达奇点那种最初状态。
尽管许多创造论科学家接受宇宙在膨胀,但这并不意味着宇宙必定是始于一个奇点——宇宙可能是从上帝创造的状态开始膨胀的。
无神论者认为我们的宇宙是从一次随机偶然的“爆炸”中形成,创造论科学家表示这种观点是荒唐的。举个例子,宇宙膨胀的速率需要恰到好处,因为膨胀的临界速率即使出现微小的偏差都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如果速率快一点,粒子就会彼此飞离,恒星和行星无法形成。如果速率慢一点,引力会把所有物质拉回来,导致猛烈的“大坍塌”,行星和生命更是无从谈起。根据诺贝尔奖得主史蒂文·温伯格教授(Steven Weinberg)的计算,决定膨胀临界速率的数值(被称为“宇宙常数”)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的120 位数。10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用搅拌混凝土来说明吧。搅拌过程中,加水的量必须要非常小心地控制好,否则混凝土就达不到所需的硬度。一般来说,每100 公斤的水泥,就要添加约40 公斤的水。对于一些建筑工程,其容错率比较高,加水的量就算出现1 公斤的误差也不会导致混凝土无法达到所需的硬度。就算把容错率降低到0.1 公斤的误差,实际操作不会有太大困难。但是,如果容错率只有0.0000001 公斤的话,那就完全无法实现了。
0.000001 是在1 左边的有6 个小数位:
要相信一场“爆炸”就能恰好产生一个如此苛刻的膨胀速率,这会有多现实呢?
大爆炸中大量的因素都必须经过“精确微调”才能出现我们这个宇宙,让其中的生命得以生存,而膨胀速率只是其中的一项参数。举个例子,除非组成原子的粒子质量、维系原子的作用力以及引力都落在一个恰当的数值,否则一场大爆炸只会产生一个无生命的宇宙。11,12 创造论科学家认为如此一个苛刻的过程是不可能偶尔发生的。
结论
基督徒不必被迫接受宇宙起源的世俗解释。大爆炸理论看起来很科学只是由于人们仅接触到那些似乎是支持该理论的证据。同时,该理论自身的严重问题几乎没有被谈及。大爆炸理论违背了创世记中对创造的记载,相信圣经的创造论者应该秉持上帝话语的权威,把这套理论拒之门外。
【扩展阅读】
● 孤独大脑的宇宙
● 宇宙的故事
参考文献和注释
1. 从专业角度讲,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R)据说可以回溯到宇宙大爆炸后379,000年,那时原子已经形成。在此之前,高能原子核和电子还是属于带电粒子,会驱散任何辐射,但当它们结合形成中性原子时,宇宙就变得透明,辐射可以穿透其中。
2. Horgan, J., Physicist slams cosmic theory he helped conceive, Scientifi c American, 1 December 2014; blogs.scientifi camerican.com.
3. Burbidge, G. and Hoyle, F., The origin of helium and other light element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509:L1–L3, 10 December 1998.
4. Burbidge, G., The case against primordial nucleosynthesis, in: Hill, V., François, P. and Primas, F., eds, From Lithium to Uranium:Elemental tracers of early cosmic evolution,IAU Symposium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228, Paris,May 23–27, 2005; adsabs.harvard.edu.
5. 那是测量普通物质的密度。参看 wmap.gsfc.nasa.gov/universe/bb_tests_ele.html.
6. Hartnett, J., Dark Matter and the Standard Model of particle physics—a search in the ‘Dark’, 28 September 2014; creation.com/search-in-the-dark.
7. Hartnett, J., Is ‘dark matter’ the ‘unknown god’? Creation 37(2):22–24, April 2015;creation.com/dark-matter-god.
8. 更准确地说,因为光波现在变长了,在光谱中其谱线已经“移动”到红端。请注意,这并不一定会使某个恒星“看起来是红色”。
9. 然而,哈尔顿·阿普教授(Halton Arp)指出,这一规则有许多例外,这是大爆炸理论的倡导者难以解释的。 参看 Hartnett, J.,Big-bang-defying giant of astronomy passesaway, 31 December 2013; creation.com/halton-arp-dies.
10. Weinberg, S., Facing Up: Science and its cultural adversari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USA, pp. 80–81, 2001.
11. Lewis, F.G. and Barnes, L.A., A Fortunate Universe: Life in a fi nely tuned cosmo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UK, 2016.
12. See also Statham, D., A naturalist’s nightmare [review of Ref. 11], J. Creation32(1):48–52, April 2018.